纸上的文字图案,我们今天可以用很低的价格获得,无论是买成品的书籍还是自己打印。但在古代并非如此,那时候书籍很贵,变成了富有基层对知识的垄断。只有新技术才能降低成本。复印机在上个世纪突然的出现,在西方被誉为媲美古腾堡活字印刷一样伟大。但早期的复印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改变我们办公甚至是知识的传播方式的?
早期复印机:施乐帝国
说起复印的起源,就必须得说到施乐这个伟大的公司,在美国英语里面,Xerox这个施乐的商标就有复印的意思。
卡尔森与他最早发明的复印设备
说起复印技术的发明,其实从诞生到正式应用,并非一番风顺。复印机的发明者叫做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原本是个专利律师。但是他绝对单纯的从事这个行业,人生太过乏味,于是将自家的厨房改装成为实验室,在里面进行他的“静电图像”(eletrophotography)。
第一份复印出来的内容,记载了当的时间:1938年10月22日
1938年,他正式申请了复印技术的专利。卡尔森实现的方式是在锌板上盖有硫,在放大镜下用强光投射一个含有内容“10-22-38 Astoria”的幻灯片到这个有硫的锌板上,幻灯片移走之后,镜像就被印到这块锌板上。在发明了之后,卡尔森向多个公司兜售这一专利技术,包括当时的IBM。但是一来卡尔森的复印技术需要进步,二来当时还在用碳纸技术复制文档,所以他的专利在之后几年无人问津。
从Haloid到Xerox,过去几十年施乐商标的变化
事情到了1944年出现了转机。巴特尔纪念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找到了卡尔森,研究改进这一技术。1947年,一家在纽约的小公司Haloid找到了巴特尔纪念研究所请求获得专利的授权。但是Haloid觉得eletrophotography拼写太复杂不利于市场推广,就请教了俄亥俄大学的教授,给起了一个新名字xerography,其中的xero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干式书写。Haloid给这种技术的新机器命名为Xerox Machine并注册了Xerox的商标,不久之后将公司也改名为Xerox Cooperation,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施乐公司。
世界第一台商用复印机施乐的Model A,这时已经用了Copier这个产品名称
1949年,施乐正式推出产品Model A,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且Xerox甚至写入了字典,就是复印的意思。在随后的1950年代,RCA推出了电传真技术、1960-1980年,Savin发明了湿式纸张的复印技术,而Savin授权给了大洋彼岸的理光(Ricoh)进行生产……
施乐914大幅度的降低了复制文档的成本1955年施乐的视频广告中出现了猩猩演示复印过程,形容操作容易,现代广告无法磨灭的经典。
在施乐的技术推出之前,人们复制图像只能用柯达的技术,而该技术的成本是每张0.15美分,施乐的复印机推出后,这一成本降低到了仅仅3美分,还包含人工成本。施乐当年的产品极度畅销,尤其是914,就是纸张的宽度9英寸,长14英寸,甚至连造纸工业都专门为施乐生产这种规格的纸张!如日中天的施乐年收入很快达到了10亿美元,当时这笔钱施乐化都花不完,于是甚至出现了员工在家办公也可以领高薪等等情况,所以今天看谷歌等公司的高福利,其实都是施乐当年玩剩下的。
有钱的施乐除了复印机,还做出了一个觉得,就是设立在Pala Alto的研发中心,全称Pala Alto Research Center,简称PARC!
激光复印技术的出现
故事从1960年代说起。那时候的施乐在静电复印机领域处于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1969年,在施乐研发部门的Gary Starkweather想出了将激光束直接投射在感光鼓上绘图的方式。
当时施乐PARC的研究员Gary Starkweather发明了激光打印技术,而在当时,激光器也就发明了不到10年。Gary Starkweather很快就在施乐的PARC研究如何用激光束直接在施乐7000的感光鼓上成像,这种方式被称之为扫描激光输出终端(Scanned Laser Output Terminal,SLOT),当时并没有今天打印语言这些概念,所以还要加一个字符的库,才能实现打印。
IBM早期的激光打印机3800,速度非常快,这一点可能是有些人没想到的,会以为早期的激打很慢,早期激打的纸路,那时候的感光鼓巨大,且使用的是连续纸,而非今天切割过的A4纸。然而第一台商用的激光打印机并不是施乐推出的,而是IBM在1976年发布的3700,当然IBM现在早已经剥离了打印机业务,变成了利盟,这是后话。很多人认为最开始激光打印机一定很慢,这并不正确。IBM 3700是给数据中心设计的,目标是进行快速的连续纸打印。后续版本IBM3800,具有215PPM的超高速度,打印精度240dpi(今天普遍是600dpi或是更高),这个打印速度就是放在今天依旧是非常快的,属于生产级的产品才有的指标。
施乐9700打印机,同样体积巨大
虽然IBM的3700发布的更早,但是卖的最好的却是施乐1977年的9700激光打印机。这种打印机是基于当时施乐9200复印机升级,使用激光引擎成像的新产品,具有一定的字体文件加载能力,当时施乐9700的销售非常火爆。
为何是复印不是打印?
需要注意的是,到施乐发明9700的时候,依旧是复印机,而非打印机,为什么?这与当时计算机和半导体的能力有关系。
打印留有白边是历史遗留产物:为了1M内存能打印到纸上
当时可以说只能用来复印,因为如果要打印,尤其要打印出不同的字体,就需要有存储器,并且存储器要以兆计。在当时的半导体进程里面,以MB计的存储器价格极度昂贵,而如果要渲染一页300dpi的A4文档,在留有白边的情况下,正好是1M,还记得比尔盖茨说过“电脑内存有640k就够了”的话吗?那可以好几年以后的80年代,半导体在摩尔定律作用下已经大幅度降低过价格了。
今天彩色激光或是LED打印技术
激光打印还有一重优势,那就是后来更易于实现彩色激光打印。而之前的复印只能是黑白的,彩色复印只能依赖3M的热升华技术。现在的复印机,已经全部都是基于激光或是LED打印引擎的产品了,因为这种技术更成熟、印品的质量更有保障。
大洋彼岸的研发
今天我们看复印机企业,除施乐,基本都是日本企业。当时参与了相关领域开发的,基本都是有影像业务的日本企业。关于开发的历史笔者能看懂的英文资料都语焉不详,日文的也没多少信息量,需要检索专门的传记或是企业历史的书籍才行,所以就尽可能的给大家呈现当时几家日本企业早期产品的样子吧。
小西六推出的U-Bix480
今天的柯尼卡美能达是2003年的时候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柯尼卡生产胶卷,美能达有相机业务。而柯尼卡,英文名字Konica,日语汉字在当时是小西六写真工業株式会社,因此在国内最早玩摄影的人,到今天您跟他说柯尼卡他或许不知道,但说小西六,他一定知道。小西六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产品U-Bix480在1970年第一次展出,在1971正式发布,发布之后供不应求,也成为当时公司胶片业务之外的支柱。
理光DT1200
理光的正式日本名字叫做株式会社リコー,Ricoh最早在1972年发布了干式复印机PPC990。但是真正卖到火爆脱销的产品是湿式的DT1200。在后来,发明了办公自动化这个词,这也是今天OA行业的字母OA的由来。当然如前文所说,理光的技术来自于美国的Savin。
夏普的第一台复印机SF-201
差不多同时期,当时的办公设备企业夏普也收到了客户要求推出复印机的需求。当时夏普生产的自动铅笔、计算器非常畅销,客户希望夏普有更丰富的办公产品,于是夏普展开了复印机的研发工作。但复印机是很复杂的设备,夏普一度发现自己的复印机卡纸率非常高,不断的改善产品也无法改善卡纸率,后来夏普发现其实与走纸的纹路有关,沿着纸张的纹理送纸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得出了仅从机械角度无法但是优秀复印机的教训。夏普的第一台复印机也是湿式的,型号为SF-201,随后推出了干式的设备,并参加当时的汉诺威博览会开拓欧洲市场,还收到了OEM的订单。
佳能找到的不用硒的感光鼓材料——硫化镉
佳能的研发历史则有趣得多。复印机被施乐垄断的年代,佳能在做的事情是走访已有施乐复印机的用户以及还没有复印机的用户,分析他们的需求。佳能发现施乐的复印机价格昂贵,一个企业只能有一台,那么能否做出小型化的产品,价格便宜,让企业拥有更多的复印机呢?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还有专利的麻烦要绕过去。一来佳能等专利的有效期10年过期,二来佳能积极的研发新材料。施乐的感光技术用的是硒,所以今天我们都把感光鼓称之为硒鼓。而佳能则找到了新的光敏材料-硫化镉,并且努力让可打印的产品小型化,生产出小型化的设备,并且授权给美国的惠普,这是另外一个故事。
巨人施乐与两个小偷
前面说了,施乐当时钱花不完,就成立了PARC搞研究,这种思路酷似当年的AT&T与贝尔实验室。PARC里面的研究大量都是前瞻性的。在半导体技术大爆发的时代,PARC里面也搞了很多新领域的研究。而这个研究机构集中了当时一多半全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这里诞生的不仅仅有激光打印技术。
施乐设立在Pala Alto的研发中心,山下就是斯坦福大学
时间定格到1973年,这年PARC开发出来了Alto计算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个面向个人使用的计算机,是我们今天PC的鼻祖。当时PARC的研究,除了激光打印以外,都和施乐自己的业务没什么关系,当时PARC甚至会被ARPA和NASA找上门,因为当时PARC的主管Bob Taylor就是从ARPA跳槽而来。不过后来施乐的总裁认为PARC的研究和施乐的业务必须有关联,导致了大量的人集体跳槽去了DEC(后来被HP收购,这是后话),也让施乐错过了下一个伟大的、属于PC的时代,否则可能就没IBM、HP什么事儿了。
Alto个人电脑
Alto在展出的时候,充满创意的设计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奇的苹果,GUI、下拉菜单等等都是施乐的创造。后来苹果说微软的Windows和Mac太相似的时候,比尔盖茨说了这样的话,咱俩都是去富有的邻居施乐偷的东西,只是你比我早到了而已。乔布斯和苹果从施乐挖走了大量的人才。
两个著名的小偷
乔布斯在后来评价施乐的时候,把当时施乐的管理层评价为“墨粉脑袋”。认为这些已经垄断市场的公司很难再提高业绩,要想提高业绩还得依靠营销部门,于是他们逐渐控制公司,而产品部门的人被边缘化,公司就丧失了打造优秀的产品热情和能力。产品部门的功臣慢慢被不懂产品的人排挤,后者通常缺少研发产品的技术和能力,而且也并非打心底愿意替客户解决问题。
施乐今天依靠复印打印业务也过的不错,只是错过了成为今天苹果+微软+惠普+联想PC(原IBM PC)+施乐总和的机会,而历史曾经赋予它这样的机会与足够的窗口,这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复印机领域层经历了怎样的辉煌。
复印机与中国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所属的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在1964年组建了专门的新材料研究室(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的前身),开始着手对复印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开发。1964年下半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与上海照相器材厂(上海复印机厂的前身)合作共同研发静电复印机,并在1965年上半年研发成功,制造出一台样机。1966年春天,中国第一台浦江牌静电复印机正式面世,从此开辟了中国静电复印机的新纪元。
1965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以新材料研究室为主体在天津成立国家科委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负责全国复印机行业整机、耗材情报技术研发工作。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因而于1966年6月正式成立,开始了对复印机和耗材的研发及制造。
当年海鸥Se-4的结构图
1966年,天津复印技术研究所与上海照相器材厂合作,对进口的Xerox58BC型复印机进行测绘,并在1967年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海鸥Se-1型大型工程图纸复印机。后来又制造出Se-4、Se-5、Se-6 型大型工程图纸复印机。仅这三种复印机就生产销售了700台。与此同时,我国的天津市复印机厂、武汉复印机厂、邯郸汉光机械厂、西仪表厂等也都自主研制出各种型号的静电复印机,并纷纷将自主研发的静电复印机推向了市场。值得自豪的是,不仅整机完全由国内制造,而且机器的所有零部件和耗材都由中国自己制造。
佳能NP-400是当时的机型之一,90年代的复印机维修书里面常见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这也是日本对华贸易的开端。到了1980年,中日贸易额已经达到了90亿美元。而当时纯国产的复印机质量较差。国家将复印机发展列入了六五计划,通过引进等方式“以技术换市场”,中国的复印机实现了完全淘汰掉旧的国内技术用引进的技术与产品生产复印机,且量非常大,当时仅复印机生产线就引进了多达8条,复印机品种多达23种。七五计划期间,国内开始实现复印机周边配套产品的国产化,相关的产业最多的时候,仅有势力的企业就达到300多家。1993年国内销售复印机5.2万台,国产机比重达74%,其中上海施乐占39.1%,天津佳能占12.7%,汉光优美占12%,湛江佳能占10.6%,桂林理光10%,广州理光占9%,武汉友谊占6%;营口复印机厂生产的小型胶印机市场占有率达70%。
佳能位于苏州的工厂
1995年前后随着非正常渠道大量复印机进入中国,冲击了国产合资复印机,且中国的复印机企业技术老旧,又缺乏自主研发;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的特色又吸引了外商来华投资设厂,到2000年前后,基本市场上不再有前面所说的旧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国产复印机,取而代之的是进口以及合资厂生产的复印,之前大量的配套企业纷纷倒闭、转型。到2005年全国16个复印机生产企业,生产复印机400.9万台,其中超过年产复印机20万台以上企业9家,合计生产384万台,占总数的95.9%。
以上差不多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复印机的行业的简史,总体来说是走了学习、研发,然后改革开放之后引进生产线、再到后来复印机企业在国内直接投资这么个过程。其实在那个八九十年代,中国引进生产线的商品类目很多,比如电视机、电冰箱等等,非常多的企业也都是随着技术升级后倒闭、转型,这也恰恰说明了技术才是驱动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
联系人:张经理
手机:15900249935
电话:0086-16600206831
邮箱:jessie@pcopiers.com
地址: 天津市西青区三五互联科技园2号楼B座9楼